2022年1月6日,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一則《關于聘任高級管理人員的公告》,消息顯示,原史賽克醫療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馬敏將入職天智航,任期自2022年1月5日起至公司第五屆董事會任期屆滿之日止。
在2021年10 月 13 日,史賽克(Stryker)曾宣布任命 Greg Holman 為新任中國區總裁,即刻生效,而原史賽克中國區總經理馬敏將作為顧問,繼續服務于史賽克。
事實上,在過去的2021年,史賽克并非唯一一家在中國區換帥的跨國企業。根據各大企業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21年共有32位醫療健康類跨國企業更換中國區高管。
而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人才流動既是藥企本身發展的晴雨表,同時也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跨國醫械企業“中國區換帥年”
一直以來,醫藥行業跨國藥企高管的離職名單都是行業焦點。2021年,羅氏、拜耳、史賽克、費森尤斯卡比等多家跨國企業都更換了中國區掌門人,堪稱“中國區換帥年”。
近年來,由于國家集采、醫保談判等醫改政策的持續推進,中國醫藥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變。尤其今年以來,跨國藥企架構調整頻繁,高管變動也隨之成為常態。
以下為器械之家根據2021年時間倒序整理的代表企業相關動態:
12月 輝瑞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吳琨將離職
12月30日,有消息稱,輝瑞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吳琨即將離職,12月31日為其在輝瑞的最后一個工作日。
對于此次離職,有業內人士認為與輝瑞中國新的組織架構調整有關,無法支持他作為首席運營官這一角色,而吳琨也認為這是一個合適的時機離開輝瑞。
此時吳琨的離職,相當于新組織架構會通過廣闊市場團隊極大擴展輝瑞現有在國內的覆蓋區域。在彭振科上任之時,行業基于此人的管理風格,就提到輝瑞的架構可能會更加扁平化,以及轉型為業務導向架構。
吳琨:1995年加入輝瑞,在輝瑞工作已經26年,先后在銷售和市場部擔任過一系列職務,包括地區經理、大區經理、全國銷售總監、市場部總監,以及基礎醫療事業部的代理總經理等。
2019年11月,輝瑞內部曾發布全體員工郵件,宣布吳琨將離任的消息。但是當年12月份,吳琨又決定留任,并從2020年1月1日起擔任輝瑞中國區首席運營官一職,職能上負責銷售、市場和業務運營等。
12月 費森尤斯卡比中國總裁丁偉波離職
2021年12月2日,費森尤斯卡比宣布中國總裁丁偉波因決定接受外部發展機會,將于2022年2月1日離職。費森尤斯卡比亞太區執行副總裁 Ulf Jansson屆時將兼任費森尤斯卡比中國總裁一職,并在明年1月底前和丁偉波完成工作交接。
此外,2021年3月,費森尤斯卡比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麥斯·漢里克森(Mats Henriksson)也官宣辭職。
丁偉波:畢業于武漢大學生化系,是中國第一代外企醫藥人,在加入費森尤斯卡比之前,曾就職過楊森、中美施貴寶、諾華等跨國藥企。
10月 史賽克中國區總經理馬敏退居顧問
2021年10 月 13 日,史賽克(Stryker)曾宣布任命 Greg Holman 為新任中國區總裁,即刻生效,原史賽克中國區總經理馬敏將作為顧問,繼續服務于史賽克。
馬敏:畢業于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04年取得中歐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曾任職于中國惠普有限公司醫療部、GE通用電氣醫療集團、柯惠醫療、美敦力醫療、史賽克醫療,擁有30年醫療器械行業的從業經驗。2022年1月6日,馬敏被天智航聘任為公司總裁。
9月 施樂輝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安明德離任
2021年9月27日,醫療器械骨科巨頭施樂輝官宣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安明德(Alaeddin Ahram)將離任。來自強生骨科(Depuy Synthes)的胡海自9月27日起擔任施樂輝大中華區總經理職務。
安明德:約旦人,2014年加入施樂輝,出任新興市場先進外科設備戰略營銷高級副總裁一職。2016年,從迪拜調任中國,擔任施樂輝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安明德來到中國后,非常重視進口產品“國產化”,即對現有產品進行重新改良和國產化設計。
胡海: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加入施樂輝之前,胡海是強生骨科公司的中國區副總裁。1999年加入GE醫療,后分別在TCL、波士頓科學、強生等知名企業擔任多個職位。從履歷來看,胡海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工作年限超20年,尤其是骨科領域上,擁有極為豐富的工作經驗。
7月 羅氏中國區總裁周虹離職
2021年7月23日,羅氏制藥中國發布公告稱中國區總裁周虹將離職,2021年10月1日起,時任市場準入副總裁邊欣將接任羅氏制藥中國總裁,向羅氏制藥國際部負責人Padraic Ward先生匯報工作。
當天,默克(Merck KGaA)宣布,周虹將于10月1日起出任默克集團醫藥健康中國及國際市場業務負責人一職。
周虹:資料顯示,在加入羅氏前,周虹曾在拜耳任職17年之久,歷任拜耳歐洲、亞太、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藥健康業務領導職位。2015年3月,周虹加入羅氏制藥,在職期間推動了羅氏制藥多款創新藥、多個新適應癥在中國獲批,多款高價值靶向藥物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此外,還取得了羅氏制藥在中國銷售額翻番的亮眼成績。
6月 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江維退休
2021年6月2日,拜耳宣布大中華區總裁江維基于家庭安排的考慮,決定將不再續約,并從拜耳集團退休。
2021年7月1日,江維先交任拜耳集團處方藥事業部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以及中國區總裁職務,由現任拜耳集團處方藥事業部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周曉蘭接任,江維將繼續擔任拜耳集團大中華區總裁。2021年9月30日,江維交任拜耳集團大中華區總裁職務,同樣由周曉蘭接任。
周曉蘭:曾在默沙東、阿斯利康任職,2013年加入拜耳,2019年被任命為亞太區總裁。
1月 雅培藥品業務中國區總經理金方千辭職
2021年1月27日,雅培EPD (藥品業務)中國區總經理金方千已向公司提出辭職,最后工作日為3月5日。隨后,吉利德宣布,金方千將加入吉利德,擔任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一職。
2021年8月,雅培EPD宣布,原諾和諾德大中國區商務部副總裁湯興斌加入雅培EPD,擔任中國區總經理。
金方千:在進入雅培之前,金方千曾就任于默沙東、默克等多家跨國藥企,分別擔任過女性健康事業部、內分泌和代謝事業部等部門的負責人。2019年2月20日,金方千加入雅培擔任雅培藥品部中國區總經理。
頻繁換帥
或為應對中國市場發展
有業界分析表示,跨國藥械企業頻現“離職潮”或許是受國內醫藥市場劇烈變化,行業洗牌加劇有關。醫保談判、國家集采等多重因素導致產品價格降低,加之“國產化”的政策頻出,跨國企業以往專利紅利不再,紛紛大規模調整在華戰略。同時,伴隨中國本土企業發展,需要大量經驗豐富的高管帶路,因此,有國際視野的高管們流動也隨之加速。
以骨科耗材為例,2021年9月14日,人工關節高值耗材的國家集采在天津開標,這也是繼冠脈支架后第二個高值醫用耗材國家帶量采購品種。本次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產品包括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和初次置換人工全膝關節,帶量采購周期為2年。
最終,此次擬中選的人工關節產品價格從平均3萬元降到1萬塊以內,降幅達到80%以上。需要提出的是,在這一次集采中,史賽克、捷邁邦美、施樂輝等外企均報價積極,參與度顯著提高。施樂輝甚至在伴隨服務上報出了50元的低價,其出價僅為競爭企業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
據悉,人工關節手術涉及的操作更加復雜,在手術過程中,往往需要企業人員提供“伴隨”服務,協助醫生完成手術。而施樂輝報出的價格,不僅對市場,對自身或許也有不小的打擊。謹以此也能看出各家在骨科市場上,競爭烈度幾乎可以用貼身肉搏來形容。
由此,以施樂輝為例,將大中華區市場高管更換為中國人,也從另一個維度凸顯了爭搶國內骨科市場的戰略。
此外,從企業自身的發展角度看,各大跨國企業也在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來完善自身的產業線,以增強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由此引起的高管更換也是不可避免。
隨著醫療改革深化、進口替代加速、集采等多方面因素,國際醫療巨頭在國內的生存空間也不容樂觀。在醫保談判、帶量采購等政策驅動的優勝劣汰兩極分化趨勢中;在資本加持,競爭加速的激烈環境中,人才已經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籌碼。
隨著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的重塑,傳統企業需要革新換血,新興企業需要經驗豐富的人才加盟,藥械人才市場也在加劇變化。“市場大潮滾滾向前,人才流動盡看一年行業趨向。”那么,在更換主帥后,新的一年里各大國際醫療巨頭在中國市場又將會有何種表現?器械之家也將持續關注。